“状似摩尼珠,光明无昼夜。”
初夏的夜晚,当太阳失去了白天的威严,慢慢滑下山,路灯便接二连三地亮起来。我们漫步在省会街头,暖风轻抚面颊,畅游在这五彩缤纷的灯海里的时候,你可曾知道,这从地面到空中浑然一体的立体照明格局倾注了省会照明人多少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你可曾知道,照明职工在献身照明工作的时候,他们却放弃了照顾家庭、家人的机会!你可曾知道,石家庄市作为省会从建国时的二百多盏路灯,到如今的九万盏路灯,折射出的正是建国七十年来我国发生的跨越式巨变!
老照明人告诉我们,1947年11月刚解放时,石家庄市区仅有路灯230盏,照明长度11.5公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立电杆逐步代替了木电杆,架空线也开始向地下转移。上世纪80年代,路灯建设开始向边远街道辐射,维修设备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并且出现了新光源—高压汞灯和高压钠灯。上世纪90年代,石家庄市城市照明发展较为迅猛,在全市范围内淘汰了白炽灯,主干道线路全部入地;路灯增设了电脑控制系统和接收塔,路灯数量大幅度增加;景观照明作为一种新的照明形式也开始出现。
如今,石家庄市城市功能性照明覆盖范围东至京港澳高速桥,南至南三环,北至北三环辅路,西至翠屏山范围内已移交的照明设施,路灯数量为9万盏,灯杆48181基,照明供电点1297个,照明道路总长度2338千米,装灯街道532条。 正是这一次次的改造,形成了城市照明从大街深入小巷,由单一照明到灯景相融,从地面到空中浑然一体的立体照明格局。这些变化,都折射着国家在逐步强大、人民在逐步富强、城市现代化步伐在逐步加快。
我们忘不了,身处一线的照明职工,每天都工作在高空、带电的环境中,做着更换维护照明设施、整修维护照明线路、挖沟下管回填等艰苦的工作,冬天高空作业冻成“冰人”,夏天室外作业一身臭汗,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他们说“服务社会、奉献光明,我们无怨无悔”!
桥东维护所所长许君显,他管理的辖区照明设施陈旧老化,为了确保亮灯率,方便市民夜间出行,他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哪条街道装的什么灯,是架空线还是地缆,甚至哪条街道出过什么故障,是什么原因,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他没有缺过一天勤,就是节假日也坚守在工作一线。可是又有谁知道他家里还有身患尿毒症十来年、每周需要透析两三次的岳母需要照顾。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两位照明人只是省会照明队伍中的一份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舍小家、顾大家的城市照明人,才使得省会照明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才使得我们城市的夜晚色彩纷呈、绚烂多姿;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他们用敬业与奉献为省会照明工作谱写了华美篇章。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省会照明人将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继续为市民照亮前行的路!